健康营养激活运动能量,佳禾食品助力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吴江赛段开启
5011
2024-09-11
浒澪花鼓,原为下洋花鼓,是融歌、舞、戏于一体的民间表演艺术,自清雍正、乾隆年间开始流行,流传在江苏如东西北部的栟茶浒澪西下洋(今陈湾村、大窑村、杨堡村)一带,至今约有二三百年历史。
这种村歌俗舞,亦称“唱秧歌”、“打秧歌”。清代乾隆时期汪之珩编纂的《东皋诗存》卷二十五《社日》诗云:“社鼓村村急,秧歌处处生。”足见当时浒澪花鼓已经相当盛行。直到现在,浒澪人仍将打花鼓称为打秧歌。
浒澪西下洋地区濒临南黄海,过去人烟稀少,多为盐碱荒地。每年二三月青黄不接之际,浒澪一带的花鼓班即相约结伴,到当地或附近的大户人家打花鼓唱词,卖艺谋生,这种上门演出的形式也被称为堂会。
浒澪西下洋地区濒临南黄海,过去人烟稀少,多为盐碱荒地。每年二三月青黄不接之际,浒澪一带的花鼓班即相约结伴,到当地或附近的大户人家打花鼓唱词,卖艺谋生,这种上门演出的形式也被称为堂会。
另外一种较为常见的演出形式,即在逢年过节时,民间艺人们集中在一起,各自献演,比拼才艺。可见,浒澪花鼓不仅是劳动人民谋生的一种手段,更是群众性的娱乐活动。
浒澪花鼓的表演程式分“外场”和“内场”,大多在跑场、歌舞、演小戏等外场演出结束后,再到室内坐唱“堂歌”,内场有对唱、轮唱等。演出时间短的几十分钟,长的可达十几昼夜。
演出一般是三人上场,分别是生(上手)、旦(红娘子)、丑(骚鞑子),故有人也称为“三小花鼓”。加之每个角色所使用的天灯、折扇、芭蕉扇、手帕、云锣等道具,共同构成了浒澪花鼓独有的表演特征。
2007年浒澪花鼓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五代传承人张德君被认定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他组建的业余花鼓舞剧团,有老中青结合的演职人员30多人,长期活跃在田头、社区、校园等,每逢传统节日,还进行盛大的行街表演,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