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救命药变致命毒!《茅山打更人》折射传统传承困境
4331
2024-12-17
在盛夏的热烈拥抱下,广西南宁古棠村的广袤田野披上了一层耀眼的金色外衣,这不仅是自然之美的展现,更是勤劳与希望的象征。2024年7月8日,一群来自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会计金融学院的青年学子,怀揣着对乡村的深情厚谊与对未来的无限憧憬,“青耘乡村行、财菁助振兴”暑期社会实践团踏上了这场为期五天旅程。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乡村探访,更是一场关于青春、责任与梦想的深刻实践。
古棠村,一个隐匿于翠绿山峦怀抱中的宁静小村,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世代传承的农耕文化闻名遐迩。当实践团的成员们首次踏入这片土地时,便被眼前的景象深深震撼:金黄的玉米田在微风中轻轻摇曳,这是大自然给勤劳的人们最好的回馈;远处山峦叠嶂,云雾缭绕,宛如一幅动人的水墨画卷。然而,在这如诗如画的背后,是村民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勤耕耘,以及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和对土地的坚守。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照亮了古棠村的田野。实践团的成员们早已整装待发,他们身着统一的服装,手持镰刀和竹筐,踏入了金黄色的玉米田。在村民的悉心指导下,他们学会了如何辨别成熟的玉米、如何安全高效地收割。经过一天的辛勤劳作,一筐筐沉甸甸的玉米被运回了村中,成为了村民们眼中最为宝贵的财富。这一刻,他们深刻体会到了“粒粒皆辛苦”的真谛,也更加珍惜每一份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
收获之后,便是播种的季节。实践团成员们没有停下脚步,他们迅速投入到新一轮的劳作中——种植玉米。从翻土、施肥到播种、浇水,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团队成员的智慧与汗水。他们深知,这一粒粒种子不仅承载着村民们对来年丰收的期盼,更是对乡村未来发展、从脱贫到致富的美好愿景。在田间地头,他们与村民同吃同住,共同绘制出一幅幅生动的乡村振兴画卷。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学会了农业知识,也明白了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
实践团的成员们,带着对古棠村玉米秸秆处理难题的深切关注,巧妙地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出了一个实用而贴心的建议——将秸秆转化为家畜的饲料。这个想法很快便得到了村民们的认可。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大家发现,这一举措不仅巧妙地避免了秸秆焚烧可能带来的环境困扰,还为村里的养殖业开辟了一条绿色发展的新路。秸秆作为饲料,不仅降低了养殖成本,还促进了家畜的健康成长。
在古棠村的日子里,实践团成员们还积极参与了村民们的日常生活。他们帮助村民们晾晒玉米、修理农具、打扫庭院……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却让村民们感受到了来自远方的温暖与关怀。在忙碌的身影中,不仅有对知识的追求与实践的磨砺更有邻里间互帮互助的温情与感动。这份跨越地区与身份的友谊成为了古棠村一道亮丽而又夺目的风景线它不仅加深了实践团成员与村民之间的情感联系更让他们深刻体会到了“远亲不如近邻”的朴素道理。
五天的时间转瞬即逝但实践团在古棠村留下的足迹却深刻而长久。他们不仅收获了劳动的果实更在心灵深处种下了服务乡村、奉献社会、回报国家的种子。通过这次实践活动他们深刻体会到了农民的艰辛与不易也更加坚定了用知识改变乡村、用青春建设家乡的决心。未来他们将继续秉承劳动的精神将青春的汗水洒向更广阔的田野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他们也将把这段宝贵的经历化作前行的动力激励自己在未来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勇于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通讯员 胡宇辰)
成员们到当地农民家里了解农作物的收成情况和农作过程。 通讯员 田佳音供图
成员们帮助当地农民收割玉米。通讯员 田佳音供图
成员们与养牛场场主交流如何回收利用玉米秸秆。通讯员 田佳音供图
成员们帮助当地农民搬运和粉碎玉米秸秆。通讯员 田佳音供图
成员们帮助农民在自家门口晾晒玉米。通讯员 田佳音供图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